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工作室>>教育科研>>论文天地>>正文内容

从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看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从上世纪末互联网传入我国至2003年年底,我国共有上网用户总人数为7950万。同时国际互联网开始广泛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网络社会”,构筑起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相互联系的人们总体”。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但是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致使某些青少年学生沉溺于其中,网络游戏成瘾、浏览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等新型教育新课题不断涌现。这给我们刚刚起步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4年1月公布了《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网民中18岁以下的网民数量占到全部互联网用户的18.8%,18-24周岁占到全部互联网用户的34.1%,这两类群体是互联网用户中最大的两类群体。这些青少年学生对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新兴的事物乐此不疲,造就了互联网相关产业的辉煌。随之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犯罪等现象则屡屡见诸报端。为此,我们为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 加强科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据《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互联网用户喜欢的网络游戏的类型中,角色扮演类游戏50.4%,即时战略类为17.1%,模拟经营类11.8%,休闲对战类占到了66%。在民盟北京市委提供的“网络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调查报告中显示,目前,北京市有近22万中学生在玩网络游戏,而中学生上网成瘾者的比例达14.8%(初中生11.8%,高中生15.97%)。按照这个比例推算,2001年北京市92.26万中学生中,上网成瘾者约有13.65万人,这是一个十分宠大的数字。这引起了我们的深刻思考:为什么学生乐于在网络游戏中扮演一定角色以寻求满足呢?关键的一条,就是现行的教育教学环节并没有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老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要求在课堂中构建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同时还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优势,极力构建资源共享型的平等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学网、用网。这其中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师要先学网、用网,为青少年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第二、加强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回归“现实”。

网络社会是虚拟的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重要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对现实社会的延伸与发展,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特点,而虚拟性是网络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并且这种虚拟的网络社会为个性发展和德性解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网络环境下几乎不受时空及主体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经济利益、性别、年龄、职业等制约,自由度大。个性的发展也由实体社会中的压抑、有限变为自由和充分。《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用户上网的主要的目的中,用于休闲娱乐的占到32.2%,用于情感需要的0.8%,用于交友的占4.4%,在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中网上聊天(聊天室、QQ、ICQ等)占到39.1%,BBS论坛、社区、讨论组等占到18.8%,网络游戏占到14.7%,而这些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中,青少年学生更是活跃在其中,成为这些功能的主要使用者。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有效调整和有关机关的有效监督,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信息、通讯和商机,网络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盗版、诽谤、色情、偷窃和欺骗。网上陷阱数不胜数、防不胜防。对于身心正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的抵制力不强、自控力不强所致使的各种社会难题或犯罪现象层出不穷。据有关调查统计,7成学生网民沉迷聊天室,4成多经常光顾色情网站。为了更好地把青少年学生从虚拟社会中拉回到现实社会中,必须切实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

针对这种现状,基础教育应该“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并且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下,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在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使他们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在学习中开展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普通教师也应该通过设立论坛和聊天室等方法开辟网络德育战线,为青少年学生的工作、生活、交友等排扰解难,这样把他们从“虚拟社会”中拉回来。

第三、加强网络德育,引导学生科学学网、用网。

  以虚拟的网络社会能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难以想像的巨大影响,因此必须积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学网、用网,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用好新兴的工具。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首先要自身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如果对网络这种新兴事物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这势必影响到网络德育的针对性;第二自身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互联网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作为高科技产品,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点支持的行业,如网络游戏产业被国家列入“863计划”,网络游戏的火爆也催生了高薪的职业游戏玩家和大量的游戏制作专家等等,这些都给我们的青少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为德育工作者不能排斥网络,更应该辨证认识网络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第三,进行德育活动创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如让学生通过德育课件,甚至通过游戏、德育网络仿真实验感受德育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利用网络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教师可能更能够获悉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观点。第四、加强法制政策教育。近年来,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例时常见诸报端,它与普通犯罪相比破坏性更大,危害程度更深,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既有亲社会行为,又有反社会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青少年信息犯罪。广大德育工作者应该加强法制教育,用《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相关的法律向青少年学生推行网络伦理道德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努力才能完成。基础教育基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理念,更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刘海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校德育处副主任、校政治教研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参与或主持过《高中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与运用》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的《浅谈乡土材料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运用》等90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教育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0多篇论文、教案、试题、高考分析等文章发表于《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辅类专业报刊。制作以个人原创资源为主的思想者工作室网站( http://www.teacher001.net)……[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致力于为中学文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平台。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5000万人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涵盖中学政治、中学历史、中学地理、教育德育等在内的国内较大的中学文综教学资源网站。……[ 详细内容]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